“山林保护好,啥额外活都不用干,就能拿到36162.04元‘空气红利’,真是太惊喜了!”昨日,龙泉市道太乡凤山村党支部书记洪水明指着山间郁郁葱葱的树林兴奋地告诉记者。他说的这笔“空气红利”,正是今年6月村里1412亩山林获得的森林碳汇收益。
依托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当天龙泉16个村合计领到12.4万元“浙林碳汇”项目收益。收获“绿色财富”的背后,是丽水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上的持续探索。
作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丽水拥有2076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81.7%,森林碳储量达到6589万吨,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如何释放这份巨大的“碳潜能”,把丽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丽水一直以来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
2023年,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正式上线。作为浙江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它汇集了生态资源资产类、生态产品类、绿色产权类、其他等四大类交易产品,形成生态产品“收储—交易—开发—服务”全流程数字化闭环。
“平台解决了生态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资源闲置浪费、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专业化、便捷化服务。”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负责人范薇说,通过市县两级两山合作社以及强村公司对生态资源进行收储、开发和利用,“一些基础好、市场吸引力强的项目直接挂牌交易,另一方面把零散生态产品打包整合,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资源的开发运营,实现生态资产的高效盘活。”
不仅如此,丽水还创新开展林业碳汇交易,推动丽水森林碳汇从收储到交易实现闭环。
2023年2月,景宁大均乡以60吨二氧化碳森林经营碳汇,抵消在丽水举办会议所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排量,这也是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完成的首笔丽水森林经营碳汇普惠项目。“这笔碳汇交易金额为6000元,金额虽然不大,但标志着丽水森林碳汇从收储到交易实现了闭环。”范薇说。
为进一步提升林业碳汇交易活跃度,丽水还依托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上林业碳汇交易板块,开发“一起碳中和”小程序,提高个人买碳、小额买碳、会议场景碳中和的便利性、便捷性。截至2025年9月12日,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及“一起碳中和”已实现林业碳汇交易1324宗,交易量4.1万吨,交易金额310.93万元。交易范围辐射杭州、嘉兴、宁波等10个城市,并实现跨省交易。
“小程序创新以‘10kg=1元’的超低门槛,实现个人碳足迹抵消,针对传统平台操作不便、碳排放测算费用高昂等问题,为用户提供免费碳排放测算,实现用户购买林业碳汇、碳中和的全流程服务。”范薇说。
身边的生态产品不仅有了价值,而且通过交易平台实现了“真金白银”变现。今年7月,全省首宗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权益类项目——松阳县横岗村项目在平台上架,并以938万元正式成交。该项目将古村落风貌、生态环境与文旅潜力整体打包估值并交易,标志着竞彩篮球购买: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领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从首笔生态产品交易落地,到如今累计交易额达141.87亿元,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已经走向成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今,平台已汇集林权、林业碳汇、VEP等16个生态产品品类。“沉睡”的生态资源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生态产品,丽水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可交易、可变现的“金山银山”。
【延伸阅读】
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以国家试点为依托,秉持“政府主导、国企运营、市场化操作”模式,全力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与交易。自上线以来,平台已上架“浙林碳汇”项目30个、“丽水碳普惠”项目8个。不仅如此,该平台还着力打通林业碳汇与零碳场景、生态损害修复的连接通道,助力28家机构完成“零碳机构”创建,通过“一起碳中和”小程序创建“零碳活动(会议)”68场。
【专家点评】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副院长叶小青: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实现“可流通”,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普遍面临的“四难”中的交易难、变现难问题。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的创建和使用,其核心意义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市场化机制和桥梁。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对生态资源的整合、包装、推广和交易,使“资源”变“资产”,极大提升了生态资源的市场价值和流动性,努力让生态价值可衡量、可交易、可变现,不仅为丽水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国范围内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宝贵的“丽水经验”。